风俗
一个压轿童子的婚俗回忆:老济南的婚俗
五六岁开始当压轿童子
老济南婚俗中有很多讲究,其中有个讲究是,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称之为压轿童子,也叫压轿孩儿、压轿生。
回想七十年前,笔者五六岁的时候,做过几次压轿童子。第一次,是我的六哥结婚。过去,济南常见的轿子,有四人抬、八人抬的两种,所谓四抬大轿、八抬大轿。当时,我压轿的是四人抬的。那四位轿夫,步伐整齐,缓缓前进。可能是我这个五岁童子太轻吧,压不住花轿,那轿子颠得厉害,摇摇晃晃。幸而轿内座位前面备有一个挡板,扶着还好受些。
花轿临行前,家长对我讲了做压轿童子的要点:到了目的地新娘家,不可自行下轿,要等着对方来请;对方不给礼物或红包不下轿……花轿迎亲还有个老规矩,无论新郎、新娘两家多近,花轿不可直来直去把新娘接来,寓意是不走回头路。我第一次坐花轿就碰上这个问题,新郎、新娘住在魏家庄同一条街上,相距不到二里地。结果,花轿出发的方向完全和东边要去的新娘家背道而驰。它经魏家庄本街的西头出去,在乐队的领路下,伴着唢呐的震耳吹打,绕道纬一路、经二路等几条大街,好歹转到魏家庄的东头,到达了近在咫尺的新娘家。我完成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迎亲任务,如释重负,连跑带跳地回到附近的家里。
花马车与花轿街头常相遇
我最后一次做压轿童子,和前几次情况有所不同。那是我的三哥续弦,前去城里迎接新三嫂,路途较远。当时济南移风易俗,迎亲轿子逐渐被新式马车、汽车代替。我这次迎亲坐的就是花汽车,确切讲应该叫压车童子才是。领路的乐队也与时俱进换成了大号等西洋乐器,显得更热闹了。
但一些迎亲的老规矩基本未变。仍然是等新娘家的人请我并给我礼物,我才下了花汽车。花汽车也和花轿一样,为了避免经过同一个地点,它来回的路线绕了一大圈。好在花汽车比花轿坐着舒服,还可以和司机说说话、看看街景,不像封闭在花轿里那么闷得慌。
我做压轿童子的那个时期,恰好是老济南新旧婚俗的过渡阶段。拿迎亲的队伍来说,有的赶时髦,雇用或借用花汽车,有的还是沿用旧制坐花轿。乐队也是亦中亦西。往往两家的迎亲队伍在街头相遇,会引来无数的行人围观;花轿、花汽车相向错过,一边是民乐队的丝竹管弦合奏,一边是军乐队的洋鼓洋号齐鸣。如此这般的中外婚礼进行曲混声大合唱,真为济南这座古城平添了说不尽的洋洋喜气。
此外,当时的婚娶礼制,新式家庭和老门老户的做法也多有不同。有些家庭迎亲还是讲究派送多少礼盒,有些已引进刚兴起的婚礼照相;新郎有穿长袍马褂的,有穿西装洋服的;来宾的交通工具有汽车、摩托车、洋车、自行车,甚至还有骑驴、马以及牲口拉来的大车,混停在新婚人家门前……
老济南幡杠铺包办花轿、旗子、民乐
应该说,新式婚礼是时代的进步,大势所趋。而老式婚娶礼制亦推陈出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老济南的婚俗情景在许多地方新志中都有记载。
《1927济南快览》中记录到:“民国光复,新婚改良,于是结婚与订婚,均有新旧之分。济南婚姻多采用旧式,除侨居与少数之学子外,鲜有用新式者。然既用新式,大都与各埠镇无甚差别:押聘礼、订婚期、迎嫁妆、成婚礼、祭祖先、拜公姑、回家门、谢宾客、拜岳家、会亲亲”;《1934济南大观》着重介绍了当年的新式婚俗:“新婚礼较旧婚礼简单。在结婚之前,男女交换订婚戒指,多以金属钻石或刻名交换。结婚时多在公园、公馆、饭庄等处门首悬灯结彩或高扎松坊彩门者,庭设礼案。以新式结婚手续进行迎娶,不用花轿而用花马车、花汽车,前有西乐或雅乐导引,再新夫妇立礼案前,证婚、主婚、介绍人立案后。司仪员照秩序礼单唱节举行”。
值得推荐的信息还有二位老友秦若轼先生《济南旧习俗之婚嫁》、孟庆筑先生《回忆旧济南之昔日济南的婚俗》两篇文章,对迎亲的各种事项讲得很详细。孟文称:“过去有专门为红白喜事服务的行业,济南叫幡杠铺,一切需要的旗子、花轿、大锣、民乐以及人员等都由店铺包办。另外也有出租载客马车以及军乐队的服务行业”;秦文则谈到迎亲以后重要活动之一:“闹房,即闹洞房,可以活跃吉日欢乐的气氛,借机显示家庭人缘好宾朋满座,同时增进了亲友邻里的情感等。此俗早有,现今犹存”。
热点信息
-
4月4日,2025年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之“第三十五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暨国家非遗祭...
-
11月7日,济宁市高新区王因街道儒学讲堂组织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 推进移风易俗”主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