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探寻校园里的传统文化基因
日期:2021-12-10
浏览:
来源:
作者:郭琦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共计1885所学校入选。甘肃省55所中小学入选,天水市共有6所中小学入选,分别是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天水长城中学、麦积区麦积中心学校、麦积区五龙中心学校、清水县西关小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建小学。
为此记者探访了其中几所学校,带大家领略校园里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结晶。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等。
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优秀的民俗与道德传统却是恒久不变的,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通过其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基因,并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乡愁。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共计1885所学校入选。甘肃省55所中小学入选,天水市共有6所中小学入选,分别是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天水长城中学、麦积区麦积中心学校、麦积区五龙中心学校、清水县西关小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建小学。
据了解,201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每两年创建一批。传承项目主要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该活动的开展旨在让青少年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青少年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近日,记者探访了我市入选的几所学校,带大家领略校园里的传统文化。
“我们学校开展的部分传统文化课程,选择的是当地非遗传承项目,比如这次被列入名录的木人摔跤和剪纸。”在清水县西关小学校长王金梅的描述下,学校的“乡村少年宫”里,不但有地方美食体验馆,还有手工编织的父辈们用过的蚂蚱笼和篮子。“‘乡村少年宫’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学生们活动的场所,还是育人的场所。既能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还能通过了解家乡文化,增加家乡文化自信。”
王金梅说,“乡村少年宫”的活动大部分立足于当地的乡土文化。“剪纸的辅导员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融入了学校的一些德育工作在里面,比如说今年红色基因传承这一块,通过剪纸融入了党史教育内容,经常参与剪纸活动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迅速完成一个作品,这使得他们也很有成就感。再比如现在大家熟知的木人摔跤,学生们要将一个三四十斤重的木人背在背上,手脚并用地表演十几分钟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如此,学生和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依然很高。”她坦言这些课程的开展,不但让学生们知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清水人的一份骄傲。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建小学校长杨春茂的回忆中,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张家川花儿曾一度濒临灭绝。“作为我们本地最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概四五年前出现了断代的迹象,一些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而在年轻人中还没有得到广泛传唱。县上对此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学校也发动一些老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张家川花儿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建小学的传承工作已有十年左右。“最起码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张家川花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这也许是作为花儿歌手之一的杨春茂,最朴实的心愿。
“张家川花儿在旋律上有自身的特点,比较单调,音域也有所限制比较高亢,不太适合孩子们演唱。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就必须创新,那么张家川花儿在旋律上不但要有时代特色,并且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于是,我们就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改编,且对传统歌词内容进行了改造。”杨春茂说,学校老师不但用张家川花儿的元素创作了校歌,学校还组织了合唱团参加过天水市的合唱艺术节。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张家川花儿作为该校展演中的特色节目,屡屡受到一些专家的好评和指导。“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就是为孩子们植入当地的文化基因。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家乡有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于如何传播传统文化,麦积区五龙中心学校校长缑晓雄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现在提倡乡土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其宗旨就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各种文化。武术项目向来是山区好多村庄传承的一种文化,我们学校也通过周边村庄的武术文化开发了校本课程,根据各年级的不同分段开设武术项目。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把武术继承和发扬下去。”
据缑晓雄介绍,麦积区五龙中心学校的武术课程,是以本地的套路拳为主,将民间拳和国家规定的武术项目中的初级拳相结合进行教学。“一二年级以练习基本姿势为主,三年级以上有专门的校本课。主要是刀棍,以及一些武术套路。”麦积区五龙镇的传统武术,在麦积区众多庙会和祭祀活动中皆有展现,其所蕴含的武术氛围也比较浓厚,因此十多年来,麦积区五龙中心学校在教学中,也一直保持着武术传统。“武术是将传承文化与健身融为一体,最初我们学校从附近的村庄聘请了民间艺人,给学生和老师们教授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只是之前的规模和宣传影响力没有现在广泛。如今,每年‘六一’和国庆的时候,学校会组织校队,精选一批学生进行表演。”
说起现在已成为校园文化特色的旋鼓和夹板舞,天水长城中学政教处主任苏敏不禁感叹起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魅力。“夹板舞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旋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板和旋鼓打起来后,它们自身的声音很有特色,表演者很有激情,观看者也会觉得非常震撼。”2018年9月12日,该校400多名旋鼓、夹板舞队员,在中国·天水秦州第四届“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开幕式上表演,也是从那时起,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保留了下来。
“旋鼓、夹板舞是天水古老的民间艺术,自从纳入校本教材后,每届学生都开始学习。为了将其发展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组建了艺术中心给学校舞蹈班的学生进行教授。不但活跃了校园气氛,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苏敏认为,这就是学校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结合传统节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传承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已成为这些年来我市中小学传承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平台。将传承项目纳入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开设校本课程,是近年来我市各个中小学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在无形中增强学生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开掘好传统文化的富矿
热点信息
-
近期甘肃、青海两省公安、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召开协作机制研商会,聚焦环线旅游交通安全关键问...
-
8月21日,甘肃省文化旅游工作推进会在兰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