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学子探寻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剪纸非遗传承之路
为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秦 风遗韵跨地域非遗文化比较研究与传承创新”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初遇非遗:从惊叹到行动的初心觉醒
实践团的旅程始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在这里,一件件精美的非遗展品、一幕幕生动的技艺演示,让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也正是在此,“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的想法在成员们心中扎根,他们立志要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时代青年的力量。
深耕旬邑:剪纸艺术里的匠心与忧思
实践团深入旬邑县,走进了剪纸艺术的世界。成员们与旬邑县彩贴剪纸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赵金娥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赵老师从单色剪纸的简洁灵动讲到彩贴剪纸的绚丽丰富,还借助剪刀讲述了《江娃拉马梅香骑》《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蕴含在剪纸中的千年故事。在赵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成员们不仅学会了剪生肖剪纸,还领悟到将边角料化为艺术创作的巧思,深切体会到老一辈手艺人“惜物”理念背后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技艺的敬畏。赵老师感慨,如今愿意学习非遗技艺的年轻人太少,传承断带情况严重,希望青年一代能将非遗剪纸技艺发扬光大。
实践团还采访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委员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栾旭初老师。在栾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进一步学习了剪纸技艺。针对不同地区剪纸风格存在差异这一问题,栾老师解释道,由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不同,同一种非遗技艺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效果。同时,栾老师也提到,自己的弟子年龄普遍偏高,年轻群体在非遗传承中的参与度不高,他同样希望青年一代能肩负起传承和发扬剪纸技艺的责任。
多元探索:课堂里的传承微光
非遗传承的种子需要在年轻心灵中播撒。实践团来到咸阳市康复教育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特殊的非遗剪纸美育课。从最基础的对称剪法教起,看着红纸在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形,剪刀随着他们笨拙却认真的小手移动,孩子们眼中满是对这门传统手艺的好奇与向往,那份专注令人动容。当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露出腼腆又骄傲的笑容时,成员们深刻明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接续,更是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悄悄种进心里。这堂课传递的不仅是剪纸技巧,更是一份爱心,而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正是非遗传承最实在的希望。
从初遇非遗时的震撼,到深入了解后的沉思,再到付出行动时的担当,这个夏天,实践团在旬邑的黄土地上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淬炼。剪纸的镂空纹路中,蕴含着先民的生活智慧;孩子们的灿烂笑容里,映照出传承的未来曙光。
非遗传承之路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艺启秦风寻古韵,青传遗韵践乡行”是实践团此行的口号,更是青年一代对非遗传承的承诺。他们将以青春为笔,以热爱为墨,在传统文化的长卷上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篇章,让非遗之脉在青年手中生生不息。
热点信息
-
暑假里的孟海镇,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鲜活气息。作为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定陶区孟海镇依托非遗资...
-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绘梦千村,执笔新篇”乡村振兴实践团响应号召,于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