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聊城:做孔繁森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聊城样板”
历史上,聊城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和谐共居,多元文化融合互鉴。进入新时代,聊城市把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新时代孔繁森精神内涵,用孔繁森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着力打造“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蓬勃生机。
用好思政课强化学校教育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聊城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这一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以孔繁森精神为引领,多措并举强化学校教育,精心引导和培育大、中、小学生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导中心,建立起覆盖市县两级的协同共建机制,创新开展“小石榴籽社团”建设工作,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首批试点学校20个,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从‘繁森’到‘繁星’”——一个精神坐标30年的传承和闪耀》电视纪录片广泛传播;新时代孔繁森精神与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两河思政课”系列作品覆盖学生受众10余万人……聊城市积极创新课堂“主渠道”,开拓思政课“新载体”,发挥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功能,让青少年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繁森”精神点亮“繁星”
孔繁森精神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聊城将孔繁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新任职领导干部“践行孔繁森精神”专题学习班制度,1060名新任职县级干部接受系统培训,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支撑。
依托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等,形成一批重要理论研究成果;聊城市社科联将“孔繁森精神研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1—2024年连续4年在省人文社科课题中设立“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连续两年承办“弘扬孔繁森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研讨会,推动形成孔繁森精神时代价值研究品牌。尤其是“繁森故里石榴红”是具有聊城鲜明标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牌。聊城通过开展网络大讲堂、培训班等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创建“红石榴”社区、家园等125处,主题公园、广场23处,“红石榴”学校30所,市县两级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车66辆。如今,“繁森”精神正在点亮“繁星”,融入百姓生活,汇成爱的洪流。
加强东西协作促进文化交流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近年来,一批批聊城干部人才沿着孔繁森的足迹,将热情与奉献挥洒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他们担当实干、接续奋斗,在青海湖畔续写新时代“孔繁森精神”,为推动刚察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以来,聊大学子积极响应,至今已有2300名优秀毕业生入选,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占山东省总派出人数的1/8。”聊城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荣存福介绍。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支教队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支教服务期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鲁疆一家亲 文化永传承”等主题开展教学、创作活动,成为东西部协作与文化交流的践行者。
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程中,聊城将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孔繁森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持续擦亮“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聊城样板”,让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华,闪耀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之路上。
热点信息
-
历史上,聊城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和谐共居,多元文化融合互鉴。进入新时代,聊城市把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
-
9月5日,菏泽市第25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曹县举行。菏泽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肖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