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交通学院:聚焦交通特色,赋能工程实践型研究生培养
山东交通学院锚定高素质交通人才培养,围绕提升研究生工程技术能力,系统实施“思政引领铸魂、内涵建设强基、融通共育赋能”三项举措,构建特色鲜明的工程实践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提升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素养。
一、突出思政引领,厚植交通报国情怀
一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筑牢专业价值根基。围绕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及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将交通报国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学,系统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创新采用“案例研讨—角色模拟—行业实践”浸润式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获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项。二是弘扬榜样力量,涵育职业奉献精神。构建“感知—内化—践行”一体化育人闭环,深入挖掘研究生参与胶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的突出事迹,精心打造“交通先锋讲堂”,通过“奋斗故事会”生动讲述一线艰辛与荣光,引发情感共鸣,引导价值认同。三是厚植文化传承,拓展育人实践载体。依托校内外交通文化资源,以“交通+文化”建立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汽车文化博物馆,以“内涵+特色”打造交通特色文化育人景观,开设“交通文化大讲堂”,培育形成交通特色鲜明的“文化圈”,增强交通特色文化育人实效。
二、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学科专业交通特色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交通+”学位布局。围绕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及山东省“十强”产业、标志性产业链导向,联动山东高速、济南重工、山东路桥等行业骨干企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获批交通运输、机械、土木水利3个交通特色鲜明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是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夯实技术创新根基。打造“基础理论+产业认知”的授课新模式,构建智能交通控制、交通运输规划、道路材料微观表征等3个课程群,深化基础理论教学。依托纵向项目攻关前沿理论,强化实验室操作验证基础理论实用性,有组织推进交通工程特色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基础。近三年,研究生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9篇、优秀成果奖3项、创新成果5项,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大赛并获奖49项。三是凝练学科优势方向,提升交通领域影响力。重点加强交通运输工程省级高水平学科建设,设置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先进建养技术、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与智能管控、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与智能控制、新能源与智能车辆关键技术、水路交通运输与安全技术五个特色学科方向,聚力产出标志性成果。近三年,校内导师授权发明专利并转化87项,获省部级及国家级行业协会科技奖励37项,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40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50项。
三、推进融通共育,赋能交通工程人才培养
一是校企协同定制方案,贯通实践能力培养链。建立“校—企—研”协同培养体系,实施“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确保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科研机构实践环节有机衔接,将交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育人全链条,形成“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学科交叉、技术引领”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二是共建高水平导师团队,聚焦技术研发实绩。组建校企研联合专家组,遴选导师重点考察授权发明专利及转化、主持或参与工程技术项目、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技术研发经历,建立以高水平工程技术骨干、高层次优秀研究生导师、高级别的行业协会专家为特色,涵盖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导师组制,培育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6名、行业产业导师1名、优秀导学团队2个,校外合作导师人数达360余名。三是共同分享平台资源,构筑人才培养载体集群。统筹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平台资源,发挥省级联合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的协同育人功能,协同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建有40余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省级交通特色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交通特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推动交通人才培养跨越发展。
热点信息
-
近日,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北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李宝峰带着《花开富贵》《连年有余》等上百件非遗作品走进在...
-
近日,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段家埠村文化“两创”活动结业仪式在一片热烈而温馨的氛围中圆满完成。活动由沙子口...